一个好的产品往往由产品经理和产品设计师共同实现。产品经理负责市场洞察和用户需求洞察,产品设计师则负责产品设计和功能实现。而如何让需求和设计完美结合,并最终拿到市场畅销的结果,则需要在产品开发之前,就要对预开发产品进行精准的产品定义和价值定义,并基于此制定清晰明确的产品设计原则。
因此,产品设计原则对产品开发至关重要。它既能遵从设计基本原则,让设计师死磕设计本身,达到设计语言的最合理化;还能兼顾市场和用户需求,指明开发方向和设计路径,避免设计师只会自己琢磨而罔顾市场。不然,设计出来的产品很大可能会偏离主航道或者根本不是用户想要的。
那么,产品设计有哪些原则呢?这里跟大家分享常见的6大产品设计原则。
原则一:少即是多
“少即是多”就是我们通常说的”Less is more“,提倡设计简洁化,反对过度装饰。在今天的产品设计上,到底什么才是“少即是多”呢?
"少",意味着明确的目标,去掉不必要的东西;
"少",意味着专注,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少",不是单调,而是简洁;
"多",不是繁复,而是丰富,不是堆砌,而是强大。
用一句话总结,“少即是多”就是明确目标,并专注地围绕该目标进行产品设计,将产品打造得简单易用,同时又能完美解决用户的问题。
比如,“少即是多”在界面中的应用,就是我们熟知的iOS7风格了,它完全将界面拍扁,去掉投影质感,去掉装饰,只留下大概的轮廓,如下图。
对比iOS7和iOS6之后,你会发现,扁平化的界面非但没有降低识别性,反而由于图片修饰变少和大小减少,大大地提高了系统响应速度。同时设计时间的减少,让企业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功能、交互的设计。
另外很多人认为,设计中的“少即是多”就是把多余的设计去掉,达到简洁设计的目的。但简洁和简单是不同的,很多初级设计师很容易做出简单的东西、但难以做出简洁的东西。这需要对“少即是多”进行深入理解,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思考。
第一个维度:“少”的高级感需要更好的内在条件的支撑,没有内在条件支撑的“少”,不会带来“多”。例如,2007年乔布斯推出了极简设计、无按键的iPhone 智能手机,改变传统按键式的操作方法,彻底颠覆了传统手机行业,实现了手机划时代的变革。Iphone手机更大的触控式屏幕、更丰富的内容、更便捷的交互带来大量生态叠加的应用,尤其在游戏、娱乐、拍照和智能应用等方面的体验是传统数字式手机无法比拟的。因此,代表传统互联网手机的黑莓,其标志性的全键盘却成了最大的包袱,而且随着iphone手机在全球市场迅速走红,“一代机王”黑莓也逐渐成为历史。Iphone手机“少”的成功正是通过大量科技创新和生态构建的“多”作为内在支撑的结果。
第二个维度:少是相对的,是有策略地“视觉竞争”。比如无印良品和贝医生的牙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贝医生在简洁设计的同时,增加了一点颜色装饰,有人会觉得无印良品的设计更简洁,这可不可以理解为无印良品的设计比贝医生更好?其实并不然。因为少是相对的,设计最优解是有重要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要基于产品的竞争态势,基于产品用户需求去寻求最优解。最优解是有范围前提的,并不是唯一解。
原则二:表里如一
表里如一,即做到产品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以净水器为例,净水的本质其实就是让水流过几个具有不同功能的滤芯,以获得净化的效果。但是以前的很多产品,想方设法地把产品外观设计得很不一样,尽量不让用户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从而产生“不明觉厉”的感觉,以此支撑产品的高价。小米净水器反其道而行之,它不仅做到了外观简洁美观,而且内部设计非常合理,实现了用最小的空间将滤芯装进去,用户换芯也非常方便,这便是表里如一,也就是功能与形式的统一。其实这是真正的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理念的体现,即一切围绕用户的需求、痛点出发,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原则三:死磕细节
死磕细节,是对完美的苛求。每一个工业设计师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会经常会遇到设计难点。设计师在细节上的把控,对于后期生产至关重要。大家都知道没有细节的产品如同没有了灵魂,我们在完成产品大形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去处理功能和形态上的细节,那这个产品是有问题的。如果后期再处理这些问题,就会非常棘手,无形中增加了产品开发周期。
是不是基本的产品设计、细节都没问题了,就可以称之为优秀的作品了呢?当然不是!无论何时,优秀的产品设计都是在细节处见真章的(“Good design is through down to the last detail.”),这也就是好设计与普通设计的区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