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遵循6大原则,设计打造战略级核心品项

在产品开发之前,就要对预开发产品进行精准的产品定义和价值定义,并基于此制定清晰明确的产品设计原则。
2024-09-21 17:41:44

一个好的产品往往由产品经理和产品设计师共同实现。产品经理负责市场洞察和用户需求洞察,产品设计师则负责产品设计和功能实现。而如何让需求和设计完美结合,并最终拿到市场畅销的结果,则需要在产品开发之前,就要对预开发产品进行精准的产品定义和价值定义,并基于此制定清晰明确的产品设计原则。

因此,产品设计原则对产品开发至关重要。它既能遵从设计基本原则,让设计师死磕设计本身,达到设计语言的最合理化;还能兼顾市场和用户需求,指明开发方向和设计路径,避免设计师只会自己琢磨而罔顾市场。不然,设计出来的产品很大可能会偏离主航道或者根本不是用户想要的。

那么,产品设计有哪些原则呢?这里跟大家分享常见的6大产品设计原则。

 

原则一:少即是多

“少即是多”就是我们通常说的”Less is more“,提倡设计简洁化,反对过度装饰。在今天的产品设计上,到底什么才是“少即是多”呢?

"少",意味着明确的目标,去掉不必要的东西;

"少",意味着专注,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少",不是单调,而是简洁;

"多",不是繁复,而是丰富,不是堆砌,而是强大。

用一句话总结,“少即是多”就是明确目标,并专注地围绕该目标进行产品设计,将产品打造得简单易用,同时又能完美解决用户的问题。

比如,“少即是多”在界面中的应用,就是我们熟知的iOS7风格了,它完全将界面拍扁,去掉投影质感,去掉装饰,只留下大概的轮廓,如下图。

对比iOS7和iOS6之后,你会发现,扁平化的界面非但没有降低识别性,反而由于图片修饰变少和大小减少,大大地提高了系统响应速度。同时设计时间的减少,让企业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功能、交互的设计。

另外很多人认为,设计中的“少即是多”就是把多余的设计去掉,达到简洁设计的目的。但简洁和简单是不同的,很多初级设计师很容易做出简单的东西、但难以做出简洁的东西。这需要对“少即是多”进行深入理解,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思考。

第一个维度:“少的高级感需要更好的内在条件的支撑,没有内在条件支撑的“少”,不会带来“多”。例如,2007年乔布斯推出了极简设计、无按键的iPhone 智能手机,改变传统按键式的操作方法,彻底颠覆了传统手机行业,实现了手机划时代的变革。Iphone手机更大的触控式屏幕、更丰富的内容、更便捷的交互带来大量生态叠加的应用,尤其在游戏、娱乐、拍照和智能应用等方面的体验是传统数字式手机无法比拟的。因此,代表传统互联网手机的黑莓,其标志性的全键盘却成了最大的包袱,而且随着iphone手机在全球市场迅速走红,“一代机王”黑莓也逐渐成为历史。Iphone手机“少”的成功正是通过大量科技创新和生态构建的“多”作为内在支撑的结果。

第二个维度:少是相对的,是有策略地“视觉竞争”。比如无印良品和贝医生的牙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贝医生在简洁设计的同时,增加了一点颜色装饰,有人会觉得无印良品的设计更简洁,这可不可以理解为无印良品的设计比贝医生更好?其实并不然。因为少是相对的,设计最优解是有重要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要基于产品的竞争态势,基于产品用户需求去寻求最优解。最优解是有范围前提的,并不是唯一解。


 

原则二:表里如一

表里如一,即做到产品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以净水器为例,净水的本质其实就是让水流过几个具有不同功能的滤芯,以获得净化的效果。但是以前的很多产品,想方设法地把产品外观设计得很不一样,尽量不让用户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从而产生“不明觉厉”的感觉,以此支撑产品的高价。小米净水器反其道而行之,它不仅做到了外观简洁美观,而且内部设计非常合理,实现了用最小的空间将滤芯装进去,用户换芯也非常方便,这便是表里如一,也就是功能与形式的统一。其实这是真正的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理念的体现,即一切围绕用户的需求、痛点出发,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原则三:死磕细节

死磕细节,是对完美的苛求。每一个工业设计师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会经常会遇到设计难点。设计师在细节上的把控,对于后期生产至关重要。大家都知道没有细节的产品如同没有了灵魂,我们在完成产品大形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去处理功能和形态上的细节,那这个产品是有问题的。如果后期再处理这些问题,就会非常棘手,无形中增加了产品开发周期。

是不是基本的产品设计、细节都没问题了,就可以称之为优秀的作品了呢?当然不是!无论何时,优秀的产品设计都是在细节处见真章的(“Good design is through down to the last detail.”),这也就是好设计与普通设计的区别之一。


上面三张图中,图一按钮的凹凸纹格质地,图二数据线穿过的圆孔,图三耳机上的按键,这些都是细节满满。为什么按钮的外圈要加凹凸质地?为什么数据线要从圆孔中穿过来?设计师对于这些细节的考量,就叫做细节设计。好的产品并不需要有多华丽或者复杂的造型,最需要做的就是加强对细节的思考,把产品做的方便实用,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再看个例子,我们每个使用Airpods的人都会有一个体验,Airpods的盖子在盖上时候非常顺畅,而且当你将耳机分别放入两个耳机口的时候,他们似乎是滑进去的,并且十分精准地卡在相应的位置上。显然,这些小细节都是经过苹果公司设计师深思熟虑之后的惊喜设计。Apple著名工业设计师Jonathan Ive说:“在设计Airpods时,最难的不是设计它的颜色或造型,也不是它的整体结构,而是设计人们在使用时的体验,比如咔嗒声和扣盖子时磁铁的力有多大......”
 
当然,死磕细节是会增加设计成本的,那企业如何去平衡呢?第一,明确目标用户,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这样增加的成本客户就愿意买单;第二,企业必须要有“以终为始“的思维,假设这款产品要卖爆,应该确定多少是合理的上市价格,再反推拆分成本,并在相应的约束条件下,聚焦资源死磕细节。
以上三个原则是一个系统的设计思维,“少即是多”是设计的一个底层思维,“表里如一”和“死磕细节”是设计的一个行动思维。“表里如一”讲的是诚实,“死磕细节”讲的是细节追求。这三个原则形成设计思维的一个铁三角。
 
原则四:自然不突兀
自然不突兀是要坚持做表里如一的产品,坚持把内在的东西调整好,以满足大多数用户需求,力求满足用户多种使用场景的需求。以小米插座为例,设计团队通过对产品外观、插孔间距、按键力矩等细节的不断打磨和追求,打造出一款外观简洁、功能强大、应用合理的战略大单品,并且能够让产品非常方便地融入到用户的多场景使用环境中。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小米不是最优的答案,但小米反映出来的很多原则是大家都可以借鉴的。
 
原则五:家族面孔
产品家族化设计就是产品的一致性设计,通过采用标准化、平台化、基因化和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在降低产品开发、生产和传播成本的同时,又提高了产品系列的品牌识别和整体品质,增强了品牌和产品的竞争力。
产品家族化设计的方法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明确产品定位:产品设计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产品定位,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的情况来确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差异化特点。
第二,确定产品族共同特征:包括外观设计、功能特点、性能参数等方面,根据产品族的定位和目标用户的需求来确定。
第三,设计产品族架构和层次:根据产品的功能和市场定位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和子系列。每个层次和子系列中的产品应当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和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品体系。
第四,统一产品族的设计语言和风格:设计语言和风格可以包括色彩搭配、图案元素、字体排版等方面,还需要考虑产品族的定位和目标群体的审美需求。
比如,小米系的智米科技,它的整个产品系列完全是按照家族面孔的设计原则进行设计,家族的基因、简洁的外观、超高的颜值,一眼就能看出来是来自同一个品牌的产品,不仅提升整体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和客户的使用体验,还降低了传播成本。
 
原则六:干掉说明书
干掉说明书,其实讲的是人机交互中怎样让用户能够有直觉性,其本质是用技术解放人性,让人以最自然的方式使用产品,所以设计产品的时候,默认用户不会看说明书,从设计的语义引导上,让消费者一看就明白怎么操作。干掉说明书有三点要求:
1、在设计上尽量采用直觉化设计,让产品使用符合人性的特点;例如小孩子玩苹果手机不需要学习,拿起来就能玩,而且会玩的非常熟练,这在设计中称为直觉化设计;
2、通过一些快速引导语帮助用户在最短时间内了解产品;
3、无论我们自认为产品已经设计得多么直观,但为了所有的用户,我们还是会奉上一本说明书。但在说明书的设计上我们也需要花费心思,以便让用户通过最简单的图文就能快速了解这个产品。
例如,小米加湿器,就通过交互式设计改变了传统加湿器的加水方式,用户无需掀盖和搬运,只需在断电状态下,就可直接加入自来水,并设计了便于观看剩余水量的透明水位视窗,从而非常方便用户掌控加水时机和容量。
 
需要注意的是,产品的六大设计原则,它们之间并非孤立,而是相互影响并共同作用才能打造出形式与功能统一,令用户满意的好产品。
以“少即是多“为产品设计的思维理念,坚持做形式与功能统一,并做好产品细节的把控,以一贯之,才能得到“自然不突兀、家族面孔、干掉说明书”这样不错的结果。

 

相关阅读

遵循6大原则,设计打造战略级核心品项

在产品开发之前,就要对预开发产品进行精准的产品定义和价值定义,并基于此制定清晰明确的产品设计原则。

战略品项的打造中,如何让供应链成为“共赢链”

供应链是战略品项成功的关键力量,只有将企业的创新发展与供应链的创新提升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警惕概念炒作——不是所有的创新都叫品类创新

只有将“新品类”和“新概念”、“新技术”、“新产品”区别开来,通过结合其他战略要素,才能发挥出“品类创新”的战略威力,帮助企业

Copyright © 2023 竞之道咨询版权所有“竞之道”、“心战”商标由竞之道咨询所有 | 上海赢之道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无锡竞之道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苏ICP备1707124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