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企业的巨轮成功驶出产品时代、市场时代,驶入“以用户为中心”的海域,在这个阶段,如何在广大消费者心智中构建起牢固的品牌认知优势,是每个企业家必须面对的课题。
面对产品高度饱和且同质化的竞争环境,很多品牌感到不适应,叠加新冠疫情的冲击,很多企业苦不堪言,经营更加困难。这个时候,学习定位理论,在企业运营中正确运用心智规律,成为很多品牌走出目前的困境、后续走向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
为了大家更好的学习,竞之道(心战)将“心智规律”专题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从理论上详解心智的七大规律,下篇则主要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如何将心智规律应用到企业经营中。
一、战略定位:企业发展的灯塔
一谈到“战略定位”,有些企业会觉得,那是大企业才办的事,我们企业小,就不考虑了。
其实,在激烈的竞争中,无论企业处于什么阶段,都需要有明确的战略定位作为发展的整体牵引来打通战略、品牌、营销等环节,从而统筹企业的运营和资源实现增长目标。否则,面对竞争,企业只会更加难以应对。
而且对小企业而言,更需要战略定位。因为小企业只有具备战略定位的优势才能激发品牌力,夺取心智资源,弥补它们相对于大企业在资源、团队、运营能力等方面的劣势,进而更好的应对竞争获得发展。
二、心智规律:打开大门的钥匙
“定位”理论指出:商业的终极战场是消费者的心智。
生物学告诉我们,人的神经元节点之间的联结不断产生、加强、弱化或消亡,当信息输入大脑后,就会通过编码进入记忆系统存储起来;当需要时,记忆被从大脑中提取。在生物学的基础上,定位理论认为,心智就是人接受、过滤、处理和存储信息等的方式和空间。
任何企业要想赢得竞争,就必须在用户的心智中牢牢占据一个有利位置。而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就必须学习和掌握七大心智规律,这样才能让品牌认知更顺畅的进入消费者们的心智空间,让自己的品牌成为市场优先选择的选项,从而获得并保持市场份额。
否则,品牌只会被心智之门无情的阻挡在外,失去竞争力直至被市场无情的淘汰。
下面,我们就和大家一起详细学习心智的七大规律。
■心智始于分类,品类是存储单元
“心智分类储存”是指大脑对信息的分类记忆机制,分类是大脑处理信息的必然过程,分类让人们可以快速的存储、处理各种信息,否则心智就会陷入混乱,无法正常运转。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新事物的学习,首先会了解“类“的归属,然后会去了解有什么”特性“。比如,消费者接触到一个新产品,首先会问“这是什么?”,然后再问“这个产品有什么特点(用处)?”。
在商业上,品类是指顾客在购买决策中所涉及的最后一级商品分类,而在信息的处理中,品类可以看做是信息最小单元的“类别”,“这是什么”就是为未知事物确定名字,也就是明确它属于什么品类。明确了品类之后,商品才能进入心智并存储起来。
所以说心智始于分类,品类是心智的存储单元。
■心智的阶梯有限,分类无限
人的需求很多而且一直在增加,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心智中的分类也随之增加,也就是说,需求的无限决定了心智中分类的无限。而在每个分类中,存在着数量有限的阶梯。
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米勒的研究,大多数消费者的心智中最多只能为每个品类留下7个品牌的空间,而定位理论开创者之一的特劳特先生进一步发现,随着竞争的加剧,最终7个品牌也容纳不了,只有2个品牌的心智空间,这就是定位理论中著名的“二元法则”。
在实践中,我们一般认为,对高关注度和高频使用的产品,消费者可以记住7个品牌,而对一些关注度不高的产品,消费者只能记住2个品牌。为了应对竞争,品牌需要努力提升其在消费者心智阶梯中的位置。
那些在消费者心智中位置靠后或没有位置的品牌,最后都会被市场无情淘汰直至消失。
■心智斥同存异:喜好第一/新品类新物种更容易记住
心智斥同存异是指心智的筛选方式,哪些信息会被过滤,哪些信息会被留存。我们发现,心智优先关注那些与众不同的信息和新的信息,而排斥与原有认知相同或相似的信息。在商业实践中,这条规律表现为:因为第一就是最大的不同,所以心智喜好第一,同时心智更容易接受新品类的信息。顺应这条规律,企业需要努力做到第一,同时不断的进行产品和品类创新。
这方面的典型案例有,21世纪初,邦迪在中国是创可贴的领导品牌,并成为创可贴这个品类的代名词,其他品牌做了很多努力也不见成效。而2001年,云南白药在创可贴里加了药物成分,推出了“有药好得更快些”的云南白药创可贴,和“没有药”的邦迪创可贴形成了鲜明的差异化,在消费者的心智中增加了“有药的创可贴”这个新品类,其一上市就实现3000万销售额,成功的脱颖而出,在消费者心智中形成了强大的认知,至今仍然是中国创可贴的前二品牌。
这就是企业巧用心智斥同存异的规律,进行产品创新/品类获得成功的典型。
■心智厌恶混乱、排斥复杂
人类只能接受有限的信息,超过一定的极限,大脑就会形成“信息过载”,所以大脑倾向于识别和接受有限的、简单、有规律的信息,而自动屏蔽和排斥复杂的内容。
中国消费者每天都面临众多品牌信息的包围和轰炸,他们对于品牌的接受程度,往往取决于获得的信息是否足够简单。
所以对品牌来说,进入心智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简化信息,将品牌信息聚焦在强有力的差异化概念上,提供给消费者简单的、有认知基础的、符合心智认知的信息。
这里要记住三条戒律:不要提供和其他品牌没有明显差异的信息,不要提供需要经过复杂的分析来论证的信息,不要提供不符合一般人心智认知的信息。
■心智缺乏安全感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安全是人类最基本、最强烈的需求。现实生活中,引起消费者心智中不安全感的原因主要有5条,大家可以用来对照一下。
①金钱风险:买了这个物品可能会损失钱却没有获得该有的价值;
②功能风险:买的物品可能不好用,或者不如想象的那么好用;
③人身风险:买的物品可能会造成危险;
④社交风险:买了这个物品,可能会引起身边人或其他人的议论和反感;
⑤心理风险:买了这个物品,自己可能会陷入自责和后悔中。
在品牌实际操作中,企业需要提供给消费者足够的安全保障,主要是在运营及传播中为品牌匹配各种信任状。
■心智一旦建立就难以改变
心智难以改变,首先,人们都有先入为主的思想定势,最早进入消费者心智的品牌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消费者会把它作为这个品类的发明者、开创者,后来的品牌被看做模仿者。其次,人们倾向于相信自己的选择,购买一个品牌后,如果没有重大问题,人们都会对自己选择的品牌给予积极评价。所以品牌要积极成为心智中的领先者,率先进入消费者的心智中。
企图去改变心智中的固有认知一定会引起心智的排斥。1985年,可口可乐曾经推出过“新可乐”,并投放了大量的广告试图说服和引导消费者去接受“新可乐”比传统的可乐要好的观点,结果却无法得到消费者的认可,甚至引发了消费者的焦虑和抗议,很快就演变成一场灾难,新可乐几乎没人去买,传统可乐却继续畅销,最后不得不淡化新可乐的推广,继续主推传统可乐。
可口可乐的教训告诉我们,企业要顺应消费者的认知而不是试图去改变认知。
■心智排斥多重身份,容易失去焦点
为了更好的记忆信息,心智会将一个信息分配给单一的类别,一个信息对应一个类别。如果一个信息具有多个类别属性时,心智难以给其明确归类和处理。也就是说,不聚焦的混乱信息会引起心智对原有定位信息的排斥。
在商业实践中,多重身份、失去焦点往往是由不恰当的品牌延伸造成的,一些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喜欢将代表一种产品或概念的品牌,去代表两种或更多的产品或概念,这些产品和关联度不强,结果使一个高度聚焦的品牌转化为了没有焦点的品牌。
从心智规律来看,一个品牌代表的产品越多,就越容易失去焦点,会在消费者心智中失去意义。
相关报告显示,2021财年,索尼集团销售收入约合5119.5亿人民币,净利润约合人民币455.2亿元。而同样是2021年,苹果公司的营收约合2.33万亿人民币,净利润约合人民币6506亿元。差距如此大的原因之一就是,索尼的主要业务横跨娱乐、技术及服务,游戏及网络服务,影视,音乐,影像及传感解决方案等5大领域,但是它所有的领域都只用“索尼”这个品牌名,在消费者心智中这种多重身份失去了焦点,目前在C端,购买索尼的消费类电子产品的人越来越少。
而苹果公司虽然也经营多个领域,但是每推出一个品类的同时苹果都会推出相应的子品牌,比如ipod对应大容量MP3品类,macbook对应超薄笔记本电脑品类,iphone对应智能手机品类,airpods对应无线蓝牙耳机品类,在消费者的心智中,这些子品牌成为了对应品类的代表,高度聚焦、保持了焦点,拥有很强的心智力量,是大多数消费者选购这些品类时的首选。